BC电池解决方案

背接触(BC)电池技术通过将正负电极全部置于电池背面,彻底消除正面栅线遮光损失,实现更高的光吸收率和转换效率。根据2025年最新实验数据,BC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突破27.81%,远超TOPCon(26.1%)和HJT(25.9%)。这一突破得益于三大核心技术革新:

  • 激光图形化技术:替代传统光刻工艺,将生产成本降低60%,精度提升至±3μm,且无需耗材(见表1);
  • 单晶硅片优化:通过N型硅片纯度提升和电阻率控制,将电池寿命延长30%以上;
  • 组件封装革命:采用COB互联技术,减少焊带损耗90%以上,组件可靠性提升50%。

BC电池基础结构

BC电池的基本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SiNx/SiO2 - n+ Si(掺磷)- Si基底 - p+(硼扩)/n++(磷扩) Si - SiO2/SiNx - 金属电极(叉指)。其中,n+ Si(掺磷)层利用场钝化效应降低表面少子浓度,从而降低表面复合速率;p+ Si(硼扩)层与N型硅基底形成p-n结,有效分流载流子;n++ Si(磷扩)层与n型硅形成高低结,增强载流子的分离能力,这是IBC电池的核心技术。SiO2/SiNx层在背面抑制IBC太阳电池的载流子复合,在正面则作为减反层提高发电效率。

表1:BC电池与传统技术关键参数对比

参数 传统PERC TOPCon BC技术
实验室效率 24.5% 26.1% 27.81%
量产成本(元/W) 0.95 1.05 1.10(预计2025年降至0.98)
抗阴影性能

相关FAQs

Q1:BC电池是否面临TOPCon的激烈竞争?
A1:短期内TOPCon凭借成熟产能仍占主流,但BC在效率(+1.8%)、LCOE(-16%)和场景适应性上的优势将推动其2025年后加速替代。

Q2:BC技术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A2:当前核心在于量产良率(需稳定在95%以上)和硅片纯度控制,但激光工艺进步正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Q3:BC电池是否适合大型地面电站?
A3:是的。其高双面率和抗PID特性尤其适合沙漠、山地等复杂环境,且跟踪支架适配性优于传统技术。

浏览为 网格 列表
排序由
显示 每页

WEP电化学ECV掺杂浓度检测CVP21

德国WEP公司的CVP21电化学C-V剖面浓度测试仪可高效、准确的测量半导体材料(结构,层)中的掺杂浓度分布。选用合适的电解液与材料接触、腐蚀,从而得到材料的掺杂浓度分布。电容值电压扫描和腐蚀过程由软件全自动控制。 电化学ECV剖面浓度测试仪主要用于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其原理是使用电化学电容-电压法来测量半导体材料的掺杂浓度分布。电化学ECV(CV-Profiler, C-V Profiler)也是分析或发展半导体光-电化学湿法蚀刻(PEC Etching)很好的选择。CVP21电化学C-V剖面浓度测量仪适用于评估和控制在半导体生产中的外延过程并且以被使用在多种不同的材料上,例如:硅、锗、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GaN)。
电话报价